学术型硕士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 学术型硕士 > 培养方案 > 正文
“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202)

一、培养目标

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发展需要,秉承研究生教育坚持卓越创新的基本理念,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综合性大学交叉融合为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具备扎实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全面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研究趋势,具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承担中高层次经济管理工作能力的应用经济学复合人才。

 

二、研究方向

1.“产业经济学”:依托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重点打造产业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领域的优势与特色。

2.“区域经济学”:依托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主要是研究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结构、区域经济组织、区域空间结构、区际分工与联系等问题,重点打造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研究领域的优势与特色。

3.“金融学”:依托金融学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金融市场、公司金融和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政策与实践,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重点打造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数字金融及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4.“国际贸易学”:依托国际贸易学二级学科,围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聚焦于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农产品国际贸易、数字贸易等问题,重点在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形成优势与特色。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含休学)。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一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导师组,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导师必须在新生入学后两周内,根据本学科点培养方案,指导硕士研究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和学位点负责人审定后,递交学院存档并严格遵守。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公共基础课 M999X02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均为必修课,专业基础课结合研究方向选择1-2门,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
M999X0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M999X004_1 英语I(跨文化交际类) 2
M999X004_2 英语II(国际学术交流类) 2
学科基础课 M25X201 中国经济学专题 3
M25X270 中级微观经济学 3
M25X271 中级宏观经济学 3
M25X204 高级计量经济学 3
专业基础课 M25X205 产业经济学前沿专题 2
M25X272 高级产业经济学 2
M25X207 区域经济学前沿专题 2
M25X018 县域经济研究 2
M25X209 金融学前沿专题 2
M25X273 高级金融经济学 2
M25X212 国际贸易学前沿专题 2
M25X213 高级国际经济学 2




公共选修课 M999X016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2 必选
M999X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1
专业选修课 M25X215 经济学研究方法专题 2 1.跨学科课程至少2学分
2.“*”为跨学科课程。
M25X012 社会经济统计 2
M25X218 现代农业经济学前沿专题 2
M25X155 公共政策研究 2
M25X219 管理学理论前沿* 2
M13X118 数据挖掘* 2
M13X035 人工智能* 3
M25X032 新中国经济史* 2
本科阶段补修课 10252003 微观经济学 3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至少选择3门,补修课程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10252004 宏观经济学 3
14252007 计量经济学 3
14253005 产业经济学 3
10252005 统计学 3
10252080 国际贸易学 3
10252014 金融学 3
学术活动 2
必修
实验实践环节 4
必修
创新创业奖励学分 2
学院制定配套办法
出国(境)交流访学3个月及以上奖励学分 2-3
出国(境)交流访学3个月及以上
总学分 ≥32学分

 

六、主要培养环节及考核要求

1.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通过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重点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学分。考核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核两种形式。学位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或论文等形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选修课、实践类课程、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宜采用考查的方式,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研究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课程考核,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或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须重修该门课程,两次重修考核未通过者,取消毕业资格和申请学位资格。

2.学术活动

为了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及时关注和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术活动十次以上(包括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参加小型学术研讨会等),定期参加本专业的学术讨论会(seminar),汇报、交流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成果,提交学术论文或撰写会议综述。研究生须完成《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的意见》有关规定,方能获得学分申请毕业。

3.实验实践环节

实验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调查研究为主,可以参加社会调查,或者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及其它社会服务工作。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践和辅助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或实习设计等,研究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其中讲课4课时左右。实践环节由导师考核。鼓励和支持教师带领学生以课题、项目、专门问题的形式到学院与地方共建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干中学”。

4.学科综合考核

学科综合考核是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组织的一次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时间安排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第三学期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情况、本学科文献的阅读情况以及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掌握情况等。学科综合考核采用笔试形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结果合格的研究生,可按培养计划进入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开题。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研究生,三个月内进行一次补考核。补考核通过者,继续攻读学位;补考核仍不合格者,按扬州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给予退学处理。

5.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第三学期进行,特殊情况最迟在第四学期完成。考核工作由学院统一组织,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综合能力等,研究生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表》。研究生中期考核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学习态度端正;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并成绩合格;学科综合考核合格;完成的课程总学分和学位课程学分应该达到或超过学校的最低培养要求。硕士生中期考核的结果共4个等级,分为A等(优秀)、B等(合格,继续攻读学位)、C等(警告,提出改正建议)、D等(不合格,建议作退学处理)。考核结果为B等以上的硕士生,可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硕士研究生,应给予警告,并要求其给出改正措施,报给所在学院。已经提交改正措施报告的研究生可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相关院系负责跟踪检查其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6.论文开题

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应在中期考核之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须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硕士生在开题报告会上就所选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研究进度等做出说明,由学科点组织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并报研究生处备案。开题报告一次未通过者,经导师同意,可在三个月后申请重新开题。重新开题不通过者,学科专家组可以提出淘汰的建议。

7.论文答辩前预审

所有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需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和论文格式要求撰写论文,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并经导师审查同意后,向所在学位点二级培养单位提出预审申请。论文预审采用预答辩的方式在答辩前2个月进行,组织和程序参照硕士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答辩委员会由3-5位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设主席1人,原则上由正高职人员担任。预审结果须可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暂不通过、不通过。暂不通过者,须经一个月修改后,经导师同意方可重新申请预审。不通过者,须经三个月修改后,经导师同意方可重新申请预审。

8.论文评阅

通过答辩前预审的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一个月将论文送交至少2名同行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1名校外专家)。聘请的评阅人应是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含副高级)或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计入上述聘请的评阅人数量之内。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在收到论文后,应在一个月内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对论文可否提交答辩,是否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提出意见,并及时将论文评阅意见书返回。在校内外专家论文评阅均通过后,方可进入组织答辩的有关工作。答辩前评阅人的姓名和评阅意见应保密,学位申请人不得参与论文的送审过程。

9.论文答辩

硕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完成,答辩委员会至少应有五位(答辩主席由校外专家担任)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具体要求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答辩通过,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七、学位申请成果要求

申请学位成果要求按照《扬州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科研成果基本要求的规定(试行)》(扬大研院〔2018〕38号)执行。

 

附录一:核心课程表述

1.“中国经济学专题”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体系和话语体系下,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包括新时代基本国情与新发展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新发展理念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展道路与发展战略布局、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等内容。

2.“中级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个体(如消费者,企业)的决策行为以及多个个体的行为如何导致局部和一般均衡为研究对象。本门课程的目的是帮助研究生理解掌握以后研究中可能会应用到的微观经济理论。涵盖的内容有消费者行为,企业行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这门课程将利用数学工具更严密的讨论重要的经济概念及其背后的行为假定。

3.“中级宏观经济学”

中级宏观经济学讲授主要的宏观模型,为进一步学习宏观和货币课程以及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打下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重要领域: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具体来说学习的模型包括:Solow Model, Ramsey-Koopmans-Cass(RCK) model, Overlapping-Generations Model, Real-Business-Cycle Model and New-Keynesian Model。

4.“高级计量经济学”

本课程主要从因果推断的角度,介绍随机化实验、匹配、回归、面板数据方法、倍差法、工具变量方法、断点回归方法等内容。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应用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计量经济学方法,学会应用现代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经济问题研究。

5.“产业经济学前沿专题”

产业经济学前沿专题有选择地将当代主流产业经济学中的大多数重点议题作为主要内容,课程以专业前沿文献、最新动态和信息为基础,主要报告或研讨以下相关专题内容:寡占理论基础、占诺模型的新古典主义经验研究、策略性行为、串谋和非合作串谋、市场结构与企业结构的决定因素等。

6.“区域经济学前沿专题”

区域经济学前沿专题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课程以专业前沿文献、最新动态和信息为基础,主要报告或研讨以下相关专题内容:区域经济基础理论、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等。

7.“金融学前沿专题”

金融学前沿专题主要研究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课程以专业前沿文献、最新动态和信息为基础,主要报告或研讨以下相关专题内容:公司金融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利率结构理论、风险管理理论、资产定价理论、行为金融理论、金融创新理论以及金融危机理论等。

8.“国际贸易学前沿专题”

国际贸易学专题主要研讨国家(地区)间产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以专业前沿文献、最新动态和信息为基础,主要报告或研讨以下相关专题内容:世界贸易理论与方针、跨国公司运营、国际商务与全球推广、国际贸易风险剖析与规避、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组织等。

 

附录二: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商 备注
1 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者指南 约书亚·安格里斯特,格致出版社 著作
2 精通计量:从原因到结果的探寻之旅 约书亚·安格里斯特,格致出版社 著作
3 国富论 亚当·斯密,华夏出版社 著作
4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商务印书馆 著作
5 资本论 卡尔·马克思,人民出版社 著作
6 共产党宣言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人民出版社 著作
7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商务印书馆 著作
8 经济发展理论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商务印书馆 著作
9 经济成长的阶段 沃尔特·罗斯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著作
10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加里·贝克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著作
11 丰裕社会 约翰·加尔布雷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著作
12 二元经济论 阿瑟·刘易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著作
13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商务印书馆 著作
14 另一条道路:一位经济学家对法学家、立法者和政府的明智忠告 赫尔南多·德·索托,华夏出版社 著作
15 企业、市场与法律 罗纳德·哈里·科斯,格致出版社 著作
16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道格拉斯·诺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著作
17 苦难的时代:美国奴隶制经济学 罗伯特·福格尔,机械工业出版社 著作
18 贫困与饥荒 阿玛蒂亚·森,商务印书馆 著作
19 动物精神 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希勒,中信出版社 著作
20 非理性繁荣 罗伯特·希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著作
21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中信出版社 著作
22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 保罗·克鲁格曼,中信出版社 著作
2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 奥利弗·威廉姆森,商务印书馆 著作
24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浙江人民出版社 著作
25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中信出版社 著作
26 助推:我们如何做出最佳选择 理查德·塞勒,中信出版社 著作
27 国家为什么失败 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罗宾逊,湖南科技出版社 著作
28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林毅夫、蔡昉和李周,格致出版社 著作
29 市场的逻辑 张维迎,上海人民出版社 著作
30 改革的逻辑 周其仁,中信出版社 著作
31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期刊
32 经济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期刊
33 管理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期刊
34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期刊
35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期刊
36 经济学季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期刊
37 世界经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期刊
38 财贸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期刊
39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期刊
40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期刊
41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42 Econometrica Blackwell Publishing Inc. 期刊
43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期刊
44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45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Ltd 期刊
46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期刊
47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期刊
48 Economic Journal Wiley-Blackwell Company 期刊
49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Elsevier Company 期刊
50 The Economist Profile Books Ltd 期刊

附录三:编写成员(秦兴方、谢科进、吴进红、时磊、田珍)

关注我们

Business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
学院信箱:sxy@yzu.edu.cn  电话:0514-87991909  邮编:225127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  旧版网站

扬州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院) 版权所有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