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硕士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 学术型硕士 > 培养方案 > 正文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1203)

一、培养目标

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理论、系统的农林科学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独立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研究、教学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教学、科学研究或农林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适应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农业经济与管理”:依托农业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创新、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产品市场与贸易、食物经济与管理、农业科技发展与政策等,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智慧农业管理、食物经济与管理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

2.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反贫困理论、农村环境治理理论与实践等,重点打造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治理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

3. “农村区域发展与社会治理”:依托农村区域发展与社会治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农村社会治理、现代乡村发展规划、城乡融合发展管理、农民市民化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等,重点打造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乡村建设规划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含休学)。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一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导师组,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导师必须在新生入学后两周内,根据本学科点培养方案,指导硕士研究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和学位点负责人审定后,递交学院存档并严格遵守。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基础课 M999X02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均为必修课,专业基础课结合研究方向选择1-2门,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
M999X0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M999X004_1 英语I(跨文化交际类) 2
M999X004_2 英语II(国际学术交流类) 2
学科基础课 M25X218 现代农业经济学前沿专题 2
M25X270 中级微观经济学 3
M25X271 中级宏观经济学 3
M25X204 高级计量经济学 3
专业基础课 M25X237 智慧农业管理专题 2
M25X238 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专题 2
M25X240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前沿专题 2
M25X241 现代产权理论前沿专题 2
M25X243 农村区域发展专题 2
M25X245 乡村治理专题 2




公共选修课 M999X016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2 必选
M999X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1
专业选修课 M25X215 经济学研究方法专题 2 1.跨学科课程至少2学分
2.“*”为跨学科课程。
M25X219 管理学理论前沿 2
M25X400 管理学研究方法Ⅰ 2
M25X401 管理学研究方法Ⅱ 2
M25X012 社会经济统计 2
M25X247 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价专题 2
M25X062 农村财政与金融专题 2
M13X118 数据挖掘* 3
M13X035 人工智能* 3
M25X032 新中国经济史* 2
本科阶段
补修课程
10252003 微观经济学 3 同等学历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至少选择3门,补修课程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10252004 宏观经济学 3
10252005 统计学 3
14252201 管理学原理 3
14252401 会计学 3
10252601 农业概论 3
学术活动 2
必修
实验实践环节 4
必修
创新创业奖励学分 2
学院制定配套办法
出国(境)交流访学3个月及以上奖励学分 2-3
出国(境)交流访学3个月及以上
总学分 ≥32学分

 

六、主要培养环节及考核要求

1.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通过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重点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必须通过课程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学分。考核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或论文等形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选修课、实践类课程、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宜采用考查的方式,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研究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课程考核,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或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须重修该门课程,两次重修考核未通过者,取消毕业资格和申请学位资格。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专业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阅读专业文献不低于30本。

2.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要结合自己的论文工作在一定范围内作1次学术报告,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至少10次。定期参加本专业的学术讨论会,汇报、交流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成果,提交学术论文或撰写会议综述,须完成《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的意见》有关规定,方能获得学分申请毕业。

3.实验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充分利用省研究生工作站平台,选聘校外优秀兼职导师,助推研究生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以农村社会调查为主,或者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及其它社会服务工作。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践和辅助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或实习设计等,研究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其中讲课4课时左右。实践环节由导师考核。

4.学科综合考核

学科综合考核是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组织的一次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时间安排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第三学期进行,特殊情况最迟在第四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情况、本学科文献的阅读情况以及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掌握情况等。学科综合考核采用笔试形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结果合格的研究生,可按培养计划进入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开题。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研究生,三个月内进行一次补考核。补考核通过者,继续攻读学位;补考核仍不合格者,按扬州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给予退学处理。

5.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第三学期进行,特殊情况最迟在第四学期完成。考核工作由学院统一组织,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综合能力等,研究生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表》。研究生中期考核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学习态度端正;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并成绩合格;学科综合考核合格;完成的课程总学分和学位课程学分应该达到或超过学校的最低培养要求。硕士生中期考核的结果共4个等级,分为A等(优秀)、B等(合格,继续攻读学位)、C等(警告,提出改正建议)、D等(不合格,建议作退学处理)。考核结果为B等以上的硕士生,可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硕士研究生,应给予警告,并要求其给出改正措施,报给所在学院。已经提交改正措施报告的研究生可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相关院系负责跟踪检查其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6.论文开题

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应在中期考核之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硕士生在广泛调查研究、阅读文献资料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硕士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开题报告须在本导师组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等做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学科专家组由3-5人组成,学科负责人任组长。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论文选题,须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考核小组。没有通过开题报告论证的硕士生,经导师同意,三个月后可以申请重新开题。重新开题不通过者,学科专家组可以提出淘汰的建议。

7.论文答辩前预审

研究生用于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在撰写过程中导师组要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情况,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以保证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答辩前2个月,学院或学院委托学科组织对申请答辩的研究生进行预审,确定如期答辩还是延期答辩,并提出论文修改意见。预审结果可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暂不通过、不通过。暂不通过者,须经一个月修改后,经导师同意方可重新申请预审。不通过者,须经三个月修改后,经导师同意方可重新申请预审。

8.论文评阅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至少为两人,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其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同行专家,由学校抽选送审评阅的专家均为校外专家。专家针对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给出意见和建议,需两位专家均同意方可参加论文答辩。论文评阅不通过者半年后再申请论文答辩。

9.论文答辩

硕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完成。答辩委员会由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少于5位专家(人数组成必须为单数)组成,答辩委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并具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另设秘书1人,须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学位申请人的指导教师不得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包括审阅论文、评定论文、提出学术评语和投票表决是否建议授予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建议授予学位的决议须经全体答辩委员会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的,须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再次修改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的,须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答辩通过,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七、学位申请成果要求

申请学位成果要求按照《扬州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科研成果基本要求的规定(试行)》(扬大研院〔2018〕38号)执行。
附录一:核心课程表述

1.“中级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个体(如消费者,企业)的决策行为以及多个个体的行为如何导致局部和一般均衡为研究对象。本门课程的目的是帮助研究生理解掌握以后研究中可能会应用到的微观经济理论。涵盖的内容有消费者行为,企业行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这门课程将利用数学工具更严密的讨论重要的经济概念及其背后的行为假定。

2.“中级宏观经济学”

中级宏观经济学讲授主要的宏观模型,为进一步学习宏观和货币课程以及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打下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重要领域: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具体来说学习的模型包括:Solow Model, Ramsey-Koopmans-Cass(RCK) model, Overlapping-Generations Model, Real-Business-Cycle Model and New-Keynesian Model。

3.“高级计量经济学”

本课程主要从因果推断的角度,介绍随机化实验、匹配、回归、面板数据方法、倍差法、工具变量方法、断点回归方法等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应用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计量经济学方法,学会应用现代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经济问题研究。

4.“经济学研究方法专题”

介绍经济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规范方法、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等内容,通过讲解论文与案例使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应用领域与实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类方法的实施原理及条件,使其在面对不同经济问题时,能够选择适当方法与技术进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撰写满足一定学术标准并能发表在学术期刊的论文。

5.“现代农业经济学前沿专题”

主要介绍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农业国际化、农业市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和规律;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资源和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及规律;探讨农产品的供求规律、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流通、分配等问题;研究农业的宏观管理、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协调发展与区域开发等问题。

6.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前沿专题”

主要介绍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的基本经济理论,资源过渡利用和环境破坏的经济原因,熟悉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和资源环境价值的评价方法,掌握资源环境保护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经济分析技能。

 

附录二: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商 备注
1 江村经济 费孝通,商务印书馆 著作
2 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 陆学艺,知识出版社 著作
3 改造传统农业 西奥多.W.舒尔茨,商务印书馆 著作
4 经济增长与农业 西奥多.W.舒尔茨,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著作
5 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 A. J. 雷纳,D.科尔曼,中国税务出版社 著作
6 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 费景汉,经济科学出版社 著作
7 农民的终结 孟德拉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著作
8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黄宗智,中华书局出版 著作
9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黄宗智,中华书局出版 著作
10 中国乡村研究 黄宗智,福建教育出版社 著作
11 农业与工业化 张培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著作
12 当代中国城镇化及其影响 李培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著作
13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 宗士云,人民出版社 著作
14 中国经济专题(第二版) 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 著作
15 本体与常无 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 著作
16 论经济学方法 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 著作
17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林毅夫、蔡昉、李周,格致出版社 著作
18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林毅夫,上海人民出版社 著作
19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 著作
20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 秦富、王秀清等,中国农业出版社 著作
21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 张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著作
22 农民的经济组织 A.恰亚诺夫,中央编译出版社 著作
23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詹姆斯.C.斯科特,译林出版社 著作
24 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 弗兰克·艾利思,上海人民出版社 著作
25 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am Popki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著作
26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加里·S·贝克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著作
27 产业组织理论 泰勒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著作
28 经济增长理论 阿瑟·刘易斯, 商务印书馆 著作
29 二元经济论 阿瑟·刘易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著作
30 农业发展:国际前景 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商务印书馆 著作
31 农业经济论 速水佑次郎,中国农业出版社 著作
32 新制度经济学 罗必良,山西经济出版社 著作
33 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 拉吉·帕特尔,东方出版社 著作
34 农业与食品政策:发展中国家案例研究 Per Pinstrup-Andersen,钟甫宁主译,中国农业出版社 著作
35 食物安全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 陈永红,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著作
36 中国食物安全与营养保障:基于公正视角的审视 白军飞、徐志刚等,经济科学出版社 著作
37 中国食物消费分析与预测 石扬令、常平凡,中国农业出版社 著作
38 资源、农业与食品经济学 塞茨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著作
39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期刊
40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期刊
41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期刊
42 农业技术经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期刊
43 经济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期刊
44 管理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期刊
45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期刊
46 中国食物与营养 中国农业科学院 期刊
47 经济学季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期刊
48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期刊
49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50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期刊
51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Elsevier Company 期刊
5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科学技术部 期刊

附录三:编写成员(徐金海、邢大伟、黄春燕、马晓旭、吴兆明)

关注我们

Business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
学院信箱:sxy@yzu.edu.cn  电话:0514-87991909  邮编:225127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  旧版网站

扬州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院) 版权所有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